自由軟體的內憂外患
推動自由軟體多年,最常聽到的二句話是:不好用、不能用。
作業系統與應用軟體,其實沒有好不好用的問題,而是在於習慣的養成,而長久的習慣就形成偏見。科技的發展在近十數年來,作業系統的選擇權在「西瓜靠大邊」的商業利益運作之下,現今的青年乃至於一般的民眾,從他們第一次接觸電腦起,就產生了全世界只有微軟及IE瀏覽器之錯誤偏見,這種現象在國中小基礎教育裡,更是血淋淋的至今仍在上演著,對於一個一開口就說自由軟體不好用的教師而言,要期待他們能夠協助推動自由軟體,可以說是緣木求魚,而在此情境下的莘莘學子,更是因為習慣的養成而無法自拔。
自由軟體真的不好用嗎?美國行為心理學家Karl Lashley的「21天效應」理論,或許給了我們需要的答案。當要建立新習慣與新理念時,如果舊習慣與舊理念十分穩固時,要打破舊思維是相當困難的事,它必須經過「順從與理解、認同與接納、內化與實踐」第三個階段,而微軟真的完美到無懈可擊嗎?從MS Office的改版,以及Win 7、Win 8乃至於即將上市的Win 10,事實上大家可以回想一下,當新版上市時,同樣的微軟也面臨相當大的反彈,抱怨聲四起,但是由於舊經驗的養成,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大家開始順從與理解,開始學習新的操作習慣與界面,當再次建立起新習慣之後,在心理油然產生,微軟好好用喔的偏見想法,這種情境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。事實上不光是電腦作業系統,行動裝置系統亦然。
因此,在此前題下,要讓一般公務人員、教育人員、一般民眾能夠理解自由的理念,再進而認同它接納它,也就是要破除舊習慣,它必須要有一定的「力量介入與誘因」,否則人們是不會有任何更換作業系統與應用軟體的念頭。所以我常說自己是傳道士,期望從理念上來說服。理論上來說,政府資訊單位「應該不會」讓全國行政系統「永遠」架構在以利益為主的商業公司之上,但現今看來「爹不疼娘不愛」此為內憂是也。
至於外患嘛,也就是第二句話:不能用。說實在話,如果是商業網站,我一點都不在意,因為有太多的選擇,現今看來,還沒有發現有那個購物網站綁死微軟+IE的;台企銀歧視非微系統,沒關係我改用玉山;KKBOX不支援,我二話不說取消會員,改投入Spotify,還加碼購買全家套餐…,但是國家提供的服務不支援,這就相當奇怪與不可思議了。如果在行政機關門口,豎起了一塊牌子,上面寫著:本機關僅服務家裡有微軟作業系統的民眾,其它非微系統請止步並儘速採購及安裝微軟作業系統。當你看到這種告示牌,你會有什麼反應!無所謂,反正買電腦都「附贈」微軟系統及Office?聽說這世上還有一種電腦叫:蘋果。
要讓大家覺得好用之前,必須先解決不能用的問題,否則一但使用非微系統就面臨不能用的問題,不能用一定就不會好用。
感謝大家用心看完這篇,不管你是用何種作業系統,如果你接受數位路平理念,期待你的加入,數位路平台灣騎跡,缺你不可。